最近非常熱衷衝浪。

一開始每個週末會到海邊報到,但夏天好浪實在可遇不可求(2015年整個暑假只有 7/15 那周有好浪),於是開始用 MSWWindguru(兩者差異其實不大,個人偏好 MSW,因為介面比較漂亮XD)來看浪況預報。

漸漸的,如果看到有好浪的數據,會克制不住往海邊跑的衝動,但這時候又不想請假怎麼辦?有一次搭了第一班火車到海邊,七點下水,八點半上岸後盥洗一番,搭上九點的客運,然後十點準時坐在辦公桌前(公司在南港)。

還有一次前陣子天鵝颱風來襲前某一晚,夥同朋友跑去海邊露營,為了要隔天衝一早的。但早上起來發現浪大的不像話,平常熟悉的海浪變得兇猛又無情。雖然那天後來並沒有下水,不過看到海不一樣的一面,即使前一晚被蚊子襲擊,半夜下雨,並在海浪轟隆隆作響的陪伴中勉強入睡的情況下,仍然覺得相當值得。

所以要我說為什麼喜歡衝浪?帥是當然的原因,速度和駕馭感也是。但比起其他的板類運動,衝浪有一個無可取代的因素 — 他的多樣性。

因此電影一開始,童年 Jay Moriarity 站在海邊數浪時,我就已經感動到不行了。因為「這就是我現在會做的事啊!」
年少jay數浪

Mavericks 是位於美國加州的一個浪點,因為地形和北太平洋氣旋的關係,在冬天時這裡的平均浪高為 8 米,最高可達 24 米(曾經坐在板上目睹過 3 米左右的浪,已經相當驚人。)因此,這裡成為衝大浪愛好者的一個終極目標。
觀察mavericks
想要駕馭海浪,第一件事就是要先了解他。Jay 的導師 Frosty 也把「觀察」視為很重要的一個課題。他要 Jay 針對 Mavericks 的特性寫一篇論文,包括海流的方向與間隔,風吹的方向和速度以及潮汐的影響等等。除了浪本身之外,熟習周遭環境才能確保自身的安全:用三角定位方式注意自己不要被浪推到大石區,更潛入海底看造成海浪破碎的那些珊瑚礁。

因此撇開個人技術及人為因素不談,衝浪運動和風,海及地形環環相扣,全部都掌握到才能夠衝個好浪。

俗話說「萬事俱備,只欠東風」。在這裡,東風是指什麼呢?當然就是衝浪者本身了。Frosty 給 Jay 兩個重要的目標要達成:

2 goals to ride mavericks

第一:徒手由聖塔克魯茲(Santa Cruz)滑水至蒙特雷(Monterey),中間距離大約是50公里。

因為面對如此兇猛的巨浪,不論是要划出 outside,還是作起乘動作,必須擁有絕對的力量才能達成。

第二:水中憋氣四分鐘。

有歪爆的經驗嗎?是不是起來的時候會一陣頭暈目眩,搞不清楚那邊是海岸?幸好腳通常可以踏到地,幾秒鐘之內就可以找回平衡。

但如果在衝巨浪時歪爆,下場可沒這麼簡單,會以旋轉的方式被浪打進水裡。根據 wiki 所說,被打落的深度最高可達15.5m。

這時候還要趕快摸清楚那邊才是往上,並要在下道浪來之前約二十秒的時間內,回到海水表面,至少可以換一口氣。另外10公尺深的水壓,可能直接把耳膜壓破。

憋氣四分鐘,至少可以在遇到這樣的情況時,可以有更多餘裕應付。

面對以上的風險,即使是訓練有素的選手,第一次遇到多少也會慌張。所以 Frosty 說了一段非常重要的話:

Fear and panic are two seperate emotions.

Fear is healthy, panic is deadly.

感到害怕
Jay 也很不客氣的反問了:「當害怕到感覺自己要死了,難道不會覺得恐慌嗎?」

「所以你要去了解害怕的事情本身」。於是 Frosty 給 Jay 的第二道論文題目出現了,題目就是「害怕」。

征服 Mavericks,只是人生的一個階段性目標,重要的還是人生本身。而且反過來說,如果生活上有無法跨越的障礙,或是有害怕面對的事情,是不是代表著根本沒有資格來挑戰 Mavericks 不是嗎?


Jay Moriarity 在 1994 年時因為一張挑戰 Mavericks 時歪爆的照片登上 Surfer 雜誌封面而一舉成名,當年他十六歲。這部電影拍攝於 2012 年,怎麼會替這麼年輕的人拍傳記電影呢?因為 2001 年,Jay 在馬爾地夫從事自由潛水時溺斃,年僅二十二歲。

Imgur
「Live Like Jay」。並沒有很喜歡這個標語,對於造神運動十分反感,但還是放上了這張照片。因為他的故事確實激勵了我。不一定要活的和 Jay 一樣,但是找到一個令自己執著、即使失去性命也會去嘗試的目標,就是人生的目的。